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土确实造型独特。让我们看看这个造型形成的原因,或许我们从中会有少许启发呢。
魏国的奇葩领土造型
魏国的领土几乎被韩国一分为二,东西两部分只有一条走廊连接。也就是说,从魏国西部到东部,要北上走崎岖的上党。
另外,在魏国灭中山后,更是在赵国境内出现了一块“飞地”。
魏国的领土造型可说是很奇葩的。
三家分晋,魏国所得部分有利有弊
魏、韩、赵,本是从晋国分出来的三个国家。从瓜分的结果看,魏国一方面可说是得天独厚,独占鳌头,另外一方面,也天生就有其不利的一面,限制了他的发展。
魏国继承了当年晋国的精华部分,尤其是河东地区,那是当年晋国起家的地方。
因为这些优势,使得魏国早期一开始就具备了强大的国力。在这个基础上,魏国通过早期的励精图治,成为了战国初期的霸主。
可是,不利的方面也很明显。
首先,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奇葩造型。在这种情况下,魏国本就不大的领土几乎被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
三国领土本就是在他们东一块西一块的封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晋中,赵最后加入联盟,韩魏长期合作,联合作战,因此,韩魏出现这种奇葩造型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却地势平坦,不利于防守。这就使得魏国在向一个方向发展时,很容易收到其他方向的威胁。“围魏救赵”屡试不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魏敌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川大山之限——张仪改善环境的历史机遇
在三家分晋之初,三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盟友关系。
此时的魏国由于本身基础雄厚,外加率先变法,国力强盛,更重要的是,魏文侯本人在当时是极有威望的人物,因此,魏国实际上成了三晋的领袖。
三晋联合的时代,他们的战斗力冠绝天下。西攻秦、东攻齐、南破楚,三面出击,无往不利。魏国更是“天下莫强焉”。此时,他们完全有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自己的环境。
灭智分晋后,三晋联合,连战连胜,雄霸一时。
魏国早期的霸业,率先变法、人才辈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三晋联合,使得魏国不利的地理环境得到了很好的缓解,这也不可忽视。
可是,魏国这段时间对于盟友关系的处理不当,终于使得形势逆转。
三晋的分裂,魏国丧失霸权
毕竟此时的韩、赵、魏已经是三个独立的诸侯国,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他们土地、税收、劳动力等都是不共享的。
由于彼此各自的利益关系,魏国不可能将他获得的利益与赵、韩过多分享。而赵、韩,为了强大自己,又不可能不对周边寻求扩张,韩灭郑、赵灭卫(尤其是卫,卫当时朝贡于魏),这些都触发了与魏国的争斗。
由于出兵出粮跟魏国作战却难以获取实际利益,自己的扩张反而最先遭到魏国的反对,因此,赵、韩开始倒向齐国。
齐国,正是在“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中重创魏国的。魏国,成于三晋联合,败于三晋分裂。重视共同利益,更要重视利益分歧
三晋联合,是因为彼此在三家分晋后的利益共同点。
此外,各国也有其他各自的利益。如果合作的共同利益并不符合各自整体利益时,就必然会分裂了。
因此,魏国或者应该照顾盟友总体利益,使韩赵与魏合作总体利大于弊,以求长期发展;或者意识到合作不能终究会破裂,必须摆脱一旦分裂带来的不利态势。
可是,魏国当时似乎并没有这样的危机感。他们四处作战,既没有适当照顾盟友利益,也没有本着危机意识,尽快改善自己的国防环境。
乐羊食子灭中山,忠勇壮烈,只是,这种战术上的胜利终究在战略上的失策而最终失去意义。中山终究复国,魏国辛辛苦苦做了无用功。
尤其是魏国耗费国力攻占中山国,在赵国境内弄出一块飞地,这些都说明,当时的魏国君臣没有考虑到三晋分裂后,尤其魏国与赵、韩闹翻后,自己的国防环境。
在魏国遭遇挫折后,才发现自己处于“四战之地”+“四分五裂”的双重困局,一蹶不振。
求同存异,要合作的基础,只有共同利益存在,我们才可以开始合作;
正视分歧,才是合作得以维系,或合作破裂不至于手足无措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