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这个可能是误解。
面对精锐明军,难以招架,但有灵活应对之策
纵观整个明末农民起义,我们会发现,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一旦遇到靠谱的明军,一般都是会被虐得很惨。
李自成本人,在潼关南原,就曾经被洪承畴设伏,全军覆没,仅剩下18骑避于商洛山中。
而1638年,就在“下三月工夫,了十年不解之局”的最后时刻,清军大举入关,崇祯急调大军抗清。杨嗣昌建议:洪承畴、孙传庭留下一个来镇压农民军!这个要求都被崇祯拒绝,使得农民军有了东山再起之机。
各路农民军奈何不了的明军精锐面前纷纷调入与清作战战场,极大缓解了农民军的压力。
面对不利局面,农民军在与明军作战时,采取灵活的应对之策:有利时就起事,不利时就招安,反反复复;同时,流动作战,且战且走,寻找战机。
农民军虚幻的无敌
李自成的困境得以缓解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是辽东战场的消耗,卢象升战死、洪承畴被俘,大明精锐悉数调入关外受损;二是崇祯的神助攻,弄死杨嗣昌,逮捕孙传庭,自毁万里长城。
李自成自己打得最大的胜仗,就是与孙传庭所部的激战。
电影《大明劫》,反映了当时孙传庭军的举步维艰。
此战中,刚刚出狱孙传庭的指挥内部矛盾重重的湖广兵、陕西兵矛盾重重,难以节制。因此,李自成得以以数倍之力击败传庭部。
而随后向北京的进军中,除周遇吉组织的小规模抵抗外(就这个小抵抗还差点让李自成打退堂鼓),大顺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险阻。
一直以来,这个过程都被形容为李自成“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群众响应外,不可否认的是,此时整个北中国,大明已经没有抵抗力量了!
此时,除了吴三桂,大明在北方早已没有什么机动部队了。
松锦大战后,最靠谱的力量只有两股,一股是辽东战场的吴三桂,一股是武昌的左良玉。前者大家都知道咋回事,不说了;后者拥兵自重,到后来连李自成的残部也不敢惹。
抗清,表现不差,但纯正规战放弃自身优势
李自成军抗清表现并非很差,起码比南明的伙计们强多了,昨天已经有另外文章阐述,今天不再赘述。
对李自成的失败,有鼠疫说、腐化堕落说,我觉得都是牵强附会了。大顺军在山海关对精锐关宁铁骑的压制,在潼关与八旗的拉锯,其战斗力不但没有弱,反而比反明时期还有提高。更不是得了鼠疫的部队能有的表现。
灭明的迅速胜利,使李自成低估了明、清精锐的战力优势。
但是,李自成抗清迅速失败,确实在于被后期灭明的胜利所误导。
整个抗清战争中,李自成军自始至终在和满清进行堂堂正正的正规战,而完全放弃了自身机动灵活的特点,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这是他一败再败的主要原因。
李自成、张献忠主力表现,反而不如他们的余部,这不得不说是战法出现了问题。
因此,农民军实际战力,并非强于明军,只是在明军不断被削弱后,形势开始逆转。
面对清八旗、前明关宁铁骑、蒙古铁骑组成的军队,当时任何力量要打正规战可能都没有胜算。
而农民军战力虽弱于满清,但当时如果调整得当,未必没有机会抗清成功。但他被灭明后期的顺利所误导,以他并不擅长的正规战与满清八旗、蒙古铁骑、关宁铁骑这些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对抗,最终难免失败。
有时候,过于顺利不见得是好事,李自成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