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家1-2百年前就私有化,市场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化了。但二战后真正经济发展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实际掰手指头算算只有韩国和台湾地区而且还是与二战前被日本人搞的日本化有关。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制度有关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需求和投资。
因为穷光蛋国家有再好的制度,再强烈的需求,但没有投资制造也是白搭,只能进口。那为什么文革后被邓小平说成是经历了10年浩劫,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那? 不用说除了投资和需求没有第二个原因了。
那么这个投资是什么那,就是建国后到文革结束的28年里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集体企业巨额存量投资,以及开放以后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投资,再加上来自海外的投资,以及市场化以后需求爆发式增长,同时市场准入的限制被取消后,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且为了满足市场而开始的投资。
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巨量投资,包括大量中央国企,地方国企,地方集体企业,以及多如牛毛的街道,乡镇集体企业,甚至还有很多校办工厂。这些企业市场化以后很容易就参与市场,因为厂房,人手,上下游协作企业都是现成的,只不过由过去定点销售对象,也就是被计划的销售对象,改成了面向市场的销售。简直是手到擒来毫不费力,只要市场有需求就能马上生产,满足市场。
俺小时候住的院子边上就有街道办的橡胶厂。一帮老太太在几台散发着高温的生产橡胶密封件的机器边上从早忙到晚。老太太们夏天的时候经常当着孩子面用毛巾擦胸前的2个大吊奶。现在据说这个街道工厂已经是上千人的上市公司了,主要生产各类橡胶产品,目前好像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
当时是为某家市营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那几台橡胶加工机器也是那家企业投资购买的,只是委托街道组织老太太们在街道给找的一个院子里进行生产。别看就这么一个工厂,如果是个人投资的话也要不少钱的。何况还要租厂房,招收员工,但街道有现场的房子,还有一大群没事儿的老太太。机器搬过来马上就生产。
文革结束时这样的企业多如牛毛,不幸的是改革开放后有的地方是先改制,导致一些企业被改没了。否则市场化以后只要有需求这些企业马上就能生产满足市场,就能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哪怕是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因为市场化所带了的需求,并不要求参与市场的企业必须是私有企业,而是谁有竞争力谁活下来。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化,消除准入限制,创造市场需求,然后不管是私有,还是国有,集体所有企业都能自由参与竞争。最后靠竞争存活下来。
哇哈哈的前身其实只是个校办企业下属的一个经销部,而校办企业文革时期很流行,笔者上过的小学文革当时就有校办工厂。主要目的不是经营赚钱,而是让孩子们上劳动课,从小接受制造业的职业劳动和技能的熏陶。哇哈哈在1999年才做股份制改革,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是大股东;宗庆后(现变更为宗馥莉)和职工持股会分别持股29.4%、24.6%。市场化以后发现了饮料的市场需求,凭借原有的企业实体快速参入市场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别看就这么一个校办企业,如果在今天的菲律宾,印度,甚至泰国等国家,要想从零投资办起来也很难,尤其在销路前景不透明的时候没人敢投资。但文革前依靠集体的力量创办了大量这样的工厂和企业。
所以中国经济能在市场化以后如此快速地发展壮大,原因就是改开前的巨大投入创办了门类齐全的企业,只是效率低,技术落后于西方国家而已。所以在市场化以后,这些企业立刻冲了上去,中国经济快速遍地开花。否则即使市场化了,从零开始的发展既缓慢又艰难,而且一旦门户开放外资就会大笔投入,别说没钱投资了,即使有钱投资也干不过外资,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饮料行业外资都占很大比例。
所以印度,菲律宾等早就市场化的国家小商小贩遍地都是,因为大部分商品都是代卖,基本没啥风险。但制造企业那怕中小企业就少多了,因为再小的制造业企业也要做一定的投资。这个投资包括购买设备,租厂房,特别是很多国家工厂是不能开在居民区里的,那怕是一台小印刷机都不行,必须要去工业区。之后还要雇员工,购买原料等等,普通人即使知道市场有需求也无力投资。
再加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有房产的人很少有人冒险抵押房产贷款投资,而且利息一般很高百分之十几很普遍。因此很少有人敢抵押房产投资利润低,收回周期长,又辛苦的制造业。只有毛泽东时代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轻易创建那么多制造业企业。
另外前几年印度新德里有位印度老板想为自己的产品配套一个开关电源,但在新德里甚至整个印度就是找不到,最后无奈去了广东后轻而易举就找到了厂家能帮助制造而且价格也不高,中国目前不愧是门类最全的制造业大国。
那么有人会说人家韩台不是也成功了吗,这个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二战前都有长达50年被日本化改造的历史,而日本的商业习惯比较容易搞制造业。因为银行不要求抵押就能贷款,只要有老客户或者大企业的介绍就行。比如某家大一点的企业想找人帮助生产配套的零部件,如果有人愿意的话,就带着这个人去银行,很快就能得到贷款。而有了钱一切就好办了。这种贷款既不用抵押,也不用担保全靠信用。这背后就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度比较高,一般人也不会有拿到贷款就想办法赖账。骗贷的人极少。
总之,毛泽东时代的巨额投资为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打下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改革开放成功必然性的保障。也就是说有了毛泽东时代积蓄的产业能量,在市场化这个闸门打开后才可能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否则市场化的闸门开的再大,需求再多没钱投资的化也是白搭。
当然了类似乌克兰一样虽然也继承了旧苏联庞大的工业体系,但独立后没有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而是变卖家产,肥了一小部分官员而已。同样上海仪表局下属几十家电子企业改制改没了,但青岛的小市营企业却变成了家电巨头海尔,广东的乡镇企业变成了同是家电巨头美的,元北京电子管厂发展成了世界平板显示器巨头。
所以说没有毛泽东时代留下来的门类齐全的巨额存量投资,就没有今天中国门类齐全的制造大国的巨大成功。而邓小平的最大功劳其实就是92年南下的那句:“谁不改革谁下台”。因为这句话吓的江泽民不顾提拔自己的恩人,计划经济大佬陈云怎么想,果断迈出彻底改革的实际一步,也就是市场化,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让毛泽东时代投资积蓄的产业能量迅速像火山一样的爆发了,又刚好赶上全球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难怪中国的成功出乎了地球所有人的预料,因为速度太快了。
一句话,站在毛泽东一米八高大身材的肩膀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才如此成功,也才显得邓小平的高大。而否定毛泽东只会让邓小平从毛泽东高大肩膀上掉下来恢复原形。
贴主:gomai于2024_12_05 20:05:18编辑
贴主:gomai于2024_12_05 20:08:21编辑
贴主:gomai于2024_12_05 20:08:46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