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月下旬的时候,刘伯承的部队已经控制了大别山,直逼长江沿岸三百多里地盘,这时在二十一号传来一个消息:委员长派了第四十师(加强一个旅,一共五个团兵力)前来“剿共”,马上就要赶到了。
这简直是送上门的礼物。刘伯承决心吃掉这个加强师,他集中了十个旅兵力,在高山铺设伏。
四十师还是有点来历的。这个师是西北军出身,抗战时在庞炳勋手下很打过几场硬仗,台儿庄战役还同鬼子拚过大刀,后来战局不利又投降当了伪军。几个月前,他们曾经在豫北战役里死守安阳,后来一路追赶刘伯承,想占些便宜;开始是同桂系的第七军齐头并进,最后第七军都不追了,他们还是一口气追着不放,竟然追到了湖北来。
而加强给四十师的八十二旅,也很有点来头。这个旅是贵州王家烈的底子,抗战时编进第八军参加过远征军,虽然没打什么硬仗,但托美国人的福,全旅都换成了美式装备,军容齐整、装备精良,唯一的问题是,这个旅比较精明,长官很贪财,士兵也很滑头。
一个贪功的领导,一群精明的下属,就这样成功地“追”上了刘伯承的主力。
十月二十六号,整四十师的前锋部队正在行军,突然在淆广公路遭遇了一批衣衫破烂、军容不整的游击队,两边迅速交火。整四十师发现这批游击队不光武器落后(全是老套筒之类旧枪),而且乱七八糟,打仗连队形也排不好,当即下令猛追,追着追着就追到了刘伯承的阵地上。
其实刘伯承这时也没多少兵马。山地通讯困难,交流基本靠吼,部队都是一批批临时叫起来的,先赶到的是一纵的部队,他们挡住了四十师的进攻。
这时四十师还有撤退的机会,可问题是师长不在部队里,此时正在湖北的蕲春指挥所遥控指挥。面对小股共军的骚扰,他下令部队不能胆怯,要加强进攻。
二十六号晚上,一纵部队陆陆续续赶到了伏击位置,从三面包围住了四十师,但背后收口袋的六纵只赶到了一个团,其他的部队还在路上。这个团只好就近悄悄构筑阵地,生怕吓到四十师。
担惊受怕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四十师还是出问题了。
虽然师长不在部队里,四十师的副师长却不是傻子,白天打了半天都攻不下几个山头,他心里已经开始发毛,于是让部队查一下“小股共匪”的番号。很快他发现,前面不是什么游击队,而是刘伯承的主力一纵。
四十师顿时大惊失色,知道自己上了当,情急之下发出了明码电报,向友军求援。可他们实在冲得太前,最近的友军也要两天后才能赶到;更要命的是电台台长在同飞机联络时,发报被旁边电台监听到了,监听的人正是台长大人的同学,这时正在共军当电台台长,一下就听出了老同学的指法,并很快判断出指挥部的位置。
四十师拍完电报,就开始疯狂奔逃,所有的压力都堆在六纵断后的那个团阵地上。这个团拚死拦阻,硬是拖住了关键的几个小时,等四十师冲过这个团的阵地后,他们看到的是六纵密密麻麻赶来的援兵。
四十师终于崩溃了。上万人象蚂蚁一样挤在十几里长的山沟里,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活踩死,士兵已经完全没有斗志,只是茫然地乱跑,或者等着被俘虏。上午九点突围,到下午两点战斗结束,刘伯承消灭一万两千多人(其中活捉九千五百人)、缴获十部电台,还打下一架飞机。
高山铺的战斗实在结束得太利索。一直到第二天也就是二十八号,四十师师长李振清还在电台里调动部队,武汉行辕告诉他派去的飞机找不到人,问部队在哪里,他则表示电台联络不通畅,希望空军协助搜索。
李振清当然搜索不到他的部队,这些人已经在战俘营里了。
打完高山铺,刘伯承和邓小平都是精神振奋:我们的部队又可以打大仗了!
形势看上去一片大好。刘邓大军在两个月时间里歼灭了一个师部、三个旅、三个团一共三万多人,控制了十座县城,并在三十三个县建立了政府、行署等军政机构,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李先念又带着十二纵南下增援,同先期到达的十纵会合后,全军扩为六个纵队,大军还在团风县城弄(其实就是打白条强抢,革命胜利后再还)到了不少布,刘伯承亲自指导战士们用稻草灰染布、开领口、裁棉衣过冬。
表面形势大好,其实问题不少。刘伯承和邓小平心里很清楚,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穷。
大别山实在太穷了,连老百姓自己吃粮穿布都不够,十几万大军挤进来,顿时搞得家家精光。这些天部队都是半抢半征地过日子,老百姓打不过拿枪的大兵,只能哭着下跪,求他们不要把口粮拿走,给自己留一条活路。
这是当年纪律严明的一二九师部队,曾经战死也要掩护老乡安全转移的王牌部队,华北的老百姓们曾经自发地省下口粮、鸡蛋,用生命掩护他们的伤员,如今回到老根据地,却沦落到抢粮、抢布的地步。不光刘伯承看不下去,普通士兵们心理压力也很大,纷纷开始逃跑、怠工,不愿干这种窝囊活。
毛泽东要他们威胁长江一线,吸引陕北和山东的蒋军,但部队来了这么久,两个战场都没有调兵去剿大别山,可以说战略设想已经宣告落空。虽然号称“军神”,刘伯承并不能撒豆成兵,他只能努力一点点扩充兵力,尽力多争取一点时间,因为长江那边的委员长,是不会忘记他的。
委员长确实没忘记他。不过蒋介石没有亲自关照大别山,而是派了“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组织大军围剿;正好白部长也想在九江打开局面、顺便把势力扩到武汉,于是接下了这副担子。
十一月,白崇禧在南京的家里开了战场分析会。白部长发扬实事求事的精神,认真研究了手上的逐条情报,确定刘伯承手上已经有一、二、三、六、十、十二纵队,总兵力七万到十万,但没有重武器。根据这些条件,白崇禧推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就是凭共军的实力,刘邓只能打一个师左右的歼灭战,消化不掉两个师的大部队,因此围剿行动应当以师为单位组团前进,一有情况,立刻两两结合为临时兵团,无论是固守待援还是机动撤退,都可以保证安全!
为了保证长江航运和南京、武汉不出问题,白崇禧决定从东南方向进攻,一步步向西北压迫。这样淮河南岸有信潢公路、北面有淮河,容易发挥火力优势,西面的平汉铁路也适于调兵,南面部队又可以直接从武汉补给,实在是最理想的安排。
平时桂系都在二线打酱油,此时白崇禧把家底都调了出来,一面召集军官开会打气,一面整补队伍、淘汰老弱病残,给他们加强山炮、轻榴弹炮和无线电。在委员长的帮助下,他集结了十四个师、三十三个旅的兵力(当然不全是桂系部队),甚至连“常胜将军“胡琏也调了过来,由汉口空军及海军江防舰队协助,全力消灭刘伯承。
十一月二十七号,国民党“国防部九江指挥所”正式成立,白崇禧以国防部长身份坐镇九江,统一掌管湖北、河南、江西、安徽、湖南五省军政大权,“以军事对军事,以政治对政治”,全面围攻大别山。为了防止刘邓玩内线机动,白部长给先头部队划了一条“统制线”,规定前锋一到“统制线”就要停下来,划好防区侦察搜索,在空军协助下一步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