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中原王朝要展“汉唐雄风”,必须“破楼兰”。
楼兰何在
楼兰国人是印欧人种(白色人种),说吐火罗语,在今罗布泊西岸(新疆若羌一带),受古印度、古希腊、匈奴、汉文明影响。
这个小型城郭国家很小,总户150户、人口1.41万、胜兵2912人。该地多沙卤、人田。
可就这么个小国,西汉两次征伐仍未搞定,最后靠扶植君主+派兵驻扎才基本搞定。
后来,随着孔雀河改道,楼兰国迁徙,楼兰故地渐渐荒芜。
北魏时,楼兰国(已称鄯善国)被北魏所灭。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王昌龄的诗再次把“楼兰”提了出来。
此时,楼兰古国已经灭亡,王昌龄为何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呢?
不少朋友认为:王昌龄这里所说的“楼兰”,指的是初唐时的高昌国。
其实不然。
高昌国在汉代“车师国"故地,老王若指高昌,应说“不破车师终不还”才是。
何况,王昌龄在玉门时,高昌已经被大唐灭了数十年了,再豪言破之,有何现实意义呢?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楼兰故地在前秦时已近荒芜,但初唐时,却一度重新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太宗时期,为了削弱高昌在丝路上的影响力,焉耆重在楼兰一带开辟了一条通道,可以直通敦煌。
因此,王昌龄所说的楼兰,既是指楼兰故地,也是指其所代表的安西四镇!
当时,吐蕃、突骑施与大唐在安西四镇激烈争夺,战事此起彼伏、久拖不决,正驻玉门关的王昌龄以“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唐人打到底的雄心!
汉唐要崛起,必破楼兰!
不破楼兰,汉唐难以全盛!
无论是汉与匈奴竞争,还是唐与西突厥、吐蕃竞争,富庶的西域都是关键。
如果游牧民族掌握丝路财富,又有钱又有枪,将十分危险!
楼兰一带,正是中原王朝进入西域的咽喉。
张骞出使西域,企图与西域各国联手打击匈奴。而乌孙等国本已倾向于大汉,但因楼兰所阻,乌孙迟迟不敢与大汉正式结盟。
可以说,不控制楼兰一带,经营西域,将成为空话!
唐朝时,楼兰国已不复存在了,但形势依然非常类似。
如果天山南麓为对手控制,大唐不但无力威胁到对手腹心,而河西走廊也将时刻遭受威胁,形势极为被动!
而大唐一旦控制天山南麓,将在天山以高屋建瓴之势压制西北对手!
汉唐要展其雄风,必破楼兰!
楼兰:破之不难,控之不易
楼兰国小兵少,并不容易击破。
汉武帝时,赵破奴700轻骑,就轻松攻取。
而后来,大汉又顺道攻取过一次。
可是,楼兰国仍然与匈奴关系密切。
楼兰王曾解释:我夹在你们两个大国之间,谁也不敢得罪呀!跟你倒到一起,就被匈奴灭,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只能反复无常!
后来,汉昭帝扶植新楼兰王,并派兵长期屯驻,才把楼兰形势稳定下来。
至于大唐则在此与不同的对手长期对峙,该地多次夺取、丢失,一直不太稳定。
楼兰一带破之不难,控之不易。
这是因为:由中原王朝到西域,要经过“沙漠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的大漠,远跨大漠,进行远征已经不易,要想长期驻扎,更是考验国力、军力!
控制“楼兰”,不只是一场军事作战,更是一场综合国力的竞赛!
因此,“不破楼兰终不还”,需要几代人长期、坚忍的付出!
楼兰古国已经消失于历史的长河,即便是王昌龄所面对的突骑施、吐蕃,也都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可是,汉家男儿“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