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戚家里,饭点到了。不想做饭。可以到附近饭店去吃,但都有点怕油腻了。另一个选择是到社区食堂。问我的时候,我坚决主张社区食堂。老实说,已经快40年没有进过食堂了。家附近有,但要校园卡,付钱都不让,今天有机会,正好去看看。
下楼,拐弯,几步路就到。外面看着像普通的街边小店,里面进深挺大的,一拐成L形的平面,可以坐好多人。
今天人不多,但有好几家看似一家人都在这儿,坐在包厢里。说是包厢,其实也就是隔间,谁都可以去坐。反正都是窗口打菜,在吃的和服务方面没有任何特别。
菜式很多,也很家常。设施干净,看着就放心。我要了一个肉末炖蛋和一个花菜素炒(结果发现还有不多肉片),再加一碗饭。亲戚也要了自己的,三个人吃不了,打包回家,一共花了95元。
要与40年前的食堂价格相比,这绝对是宴会价了。要与今天的物价相比,这绝对是良心价了。
室内窗明几净,桌椅有序。与饭店相比,除了设施简单、菜式家常,样样规格不低。
据说这是市政府的便民措施,尤其用来帮助老人,但谁都能前来用餐,包括路人,没有会员制的要求。
很难想象这样的地方能赚钱,但政府贴钱也有问题。这都不是扶贫,因为没有用餐资格要求。政府一般性地泛泛资助老百姓一日三餐,似乎没道理,也难以列入通常的政府开支名下。
或许是以减免设施税收的间接方式?
据说现在要求:新建商厦里必须有书店(哈,这可是我呼吁了好久的事!),相关营业面积可以抵税,或许还有别的威胁利诱措施。这些社区食堂或许也是类似的?
必须说,这样的便民惠民措施还真是社会主义。在欧美,除了教堂,不会有人干这事。教堂是为了拉人走天堂之路,政府连拉选票的目的都达不到,这事还真是大公无私。
希望这事能持久下去,别一阵风。也希望更多的人发现和利用这样的便民惠民好事。